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胃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北大核心

机构: [1]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胃镜室 200036
出处:
ISSN:

摘要:
患者男,62岁。中上腹隐痛伴消瘦2年,黑便一次,于1999年7月21日来院就诊。胃镜检查发现:胃体前壁见一直径约3.5 cm圆整球形物,有亚蒂,表面污秽,色黑,推之不动,质脆,易出血。活检报告为恶性肿瘤,倾向低分化腺癌。入院体格检查:贫血貌,消瘦,全身皮肤粘膜颜色正常,巩膜未见黄染,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口腔粘膜无破溃,无色素沉着。肛门粘膜无异常,肛门指检阴性。GI检查见胃底有2 cm×3 cm圆形阴影,边界尚光整,见粘膜较粗,未见明显破坏。拟诊胃底平滑肌瘤,肉瘤不能排除。腹部CT检查示胃底部肿瘤,考虑平滑肌肉瘤或胃癌可能大,伴周围淋巴结肿大,肝右叶膈面小结节,不排除转移瘤可能。腹部B超检查:胆胰脾双肾未见异常,肝光点粗,光点分布欠均匀。胸片:双肺未见活动性病变。于1999年8月5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胃底后壁肿瘤侵及浆膜,切开标本见隆起菜花状新生物5 cm×5 cm×2 cm,肝右叶膈顶部扪及光滑肿块,直径1.5 cm,可能为囊肿。术后病理切片,经免疫酶标示:HMB45(+),S-100(+),Vim(+),PGP9.5(-),CK(-)。诊断:恶性黑色素瘤,侵及浆膜层,淋巴管内见瘤栓。术后行化疗,病情好转出院。 讨论:胃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为罕见,是一种产生黑色素的高度恶性肿瘤,仅少数为无色素恶性黑色素瘤。其发病率为全部恶性肿瘤的1%~3%。好发于皮肤。根据病变的肉眼表现,恶性黑色素瘤可分为3型:表浅扩散型,结节型及雀斑型。本例内镜下特点为结节型,圆球形物,表面污秽,色黑。病理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可疑的病因因素为日光曙晒及反复损伤黑痣,此外与遗传、种族因素,激素及宿主的免疫功能等均可能有关系,一般有家族遗传史。本病一旦确诊,应予手术切除。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胃镜室 200036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1205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219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