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文章类型: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消化科
临床科室
消化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出处:
关键词:
肝脏卵圆细胞
肝脏病学
动物模型
细胞分化
细胞形态学
摘要:
Farber 于1950年发现,乙氨基酪酸、2-氨基乙酰芴及 3-甲基-4-二甲基胺苯等致癌物质可导致大鼠肝脏门脉周围区的上皮细胞增生,因这些增生的上皮细胞细胞核呈卵圆形,故将其命名为卵圆细胞(oval cells)后来研究发现其他组织器官在某些病理条件下也出现
细胞核为卵圆形的细胞,为与其他组织器官的卵圆形细胞相区别,常将肝脏的这种卵圆形细胞称为肝脏卵圆细胞(hepatic ovalcells,HOC).一般认为,肝脏卵圆细胞直径为10-15 μm,表达OV-6、细胞角蛋白19、谷氨酰转肽酶、部分表达白蛋白及甲胎球蛋白,但不
表达过氧化物酶[1],近年来研究发现,肝脏卵圆细胞膜表面也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 Thy-1[2],并被认为是肝脏祖细胞[3-4].随着干细胞技术及研究的迅速发展,肝脏卵圆细胞已成为肝脏病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消化科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展玉涛,毕春山.消化系统干细胞-肝脏卵圆细胞[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011 (11):1738-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