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二甲双胍对1型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机构: [1]川北医学院药学院 [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晶型药物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4]糖尿病防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出处:
ISSN:

关键词: 二甲双胍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

摘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1型和2型糖尿病中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常导致患者遭受严重的痛觉过敏和异常性疼痛。迄今为止, DPN的临床治疗效果仍不令人满意。二甲双胍是一种几十年来一直被安全、广泛地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抗糖尿病药物。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改善DPN引起的疼痛,但是其对DPN神经传导速度、坐骨神经形态的影响及改善DPN的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诱导SD大鼠形成的1型DPN模型为对象,考察二甲双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及探讨初步作用机制。所有动物实验操作和福利均遵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实验动物伦理与动物福利委员会的规定。模型形成成功后,将STZ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二甲双胍治疗组,另取10只正常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灌胃给药12周。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STZ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摄食量和饮水量;二甲双胍明显增大STZ大鼠神经传导速度和机械刺痛阈值,延长热板潜伏期阈值,且改善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异常;此外,二甲双胍增加STZ糖尿病大鼠血清和坐骨神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含量,增强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调节坐骨神经中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表达;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STZ大鼠血清中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 IL)-1β、IL-6水平,并抑制坐骨神经中这些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综上,二甲双胍明显增大DPN大鼠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坐骨神经形态异常和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和减轻炎症有关。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川北医学院药学院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1205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219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