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较大的无血管性ped的预后观察

Prognosis of large avascular PED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出处: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无血管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摘要:
目的 观察并分析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相关的较大的无血管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aPED)的变化及转归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诊断为干性AMD相关的较大的(PED最大水平直径>1500μm,高度>165μm)aPED患者15例(17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17眼)较大aPED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FFA+ICGA+OCT确诊,平均随访时间为(19.76±17.39)个月。观察记录OCT的特点(脉络膜厚度,PED高度、底径宽度,PED塌陷,RPE增殖,视网膜内囊腔,视网膜内高反射灶、视网膜下液,RPE撕裂),地图样萎缩,新生血管形成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变化情况。主要指标BCVA,OCT所测量的脉络膜厚度及PED高度、底径宽度。结果基线时平均LogMAR视力为0.55±0.31,黄斑中心脉络膜厚度平均为(237.29±77.39)μm,PED高度平均为(476.67±313.83)p m,PED底径宽度平均为(3268.17±1482.28)μm。末次随访LogMAR视力为0.70±0.34,较基线时明显变差(t=-2.842,P=0.012)。基线时存在PED塌陷的5眼中,4眼出现了地图样萎缩,另1例的RPE增殖及塌陷均加重,且视网膜内出现囊腔;基线时存在视网膜内囊腔的1眼,末次随访出现了地图样萎缩;随访期间PED高度及底径宽度均变大的有6眼(35.29%),其中5眼RPE增殖加重,1眼无明显变化;PED底径宽度变大、高度降低的有4眼(23.53%),均出现PED的塌陷;1眼发生了RPE撕裂(5.89%);2眼无明显变化(11.76%),均未见到有新生血管的发生。在末次随访时,黄斑中心脉络膜厚度为(223.12±67.53)μm,与基线时无明显变化(t=1.712,P=0.106),末次随访存在PED的患者12例,PED高度平均为(370.08±242.25)μm,底径宽度平均为(3545.17±1313.10)μm,与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1.409、-2.105,P=0.186、0.059)。结论对于干性AMD相关的较大aPED,其自然预后多转化为地图样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RPE塌陷及视网膜内囊腔的出现,可作为病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增加随访次数,以期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眼科,2023,32:217-221)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1193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219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