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不同频率膈神经电刺激结合吸气肌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

| 认领 | 导出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机构: [1]上海同仁医院康复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膈神经电刺激 吸气肌训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频率膈神经电刺激结合吸气肌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探索性研究。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上海同仁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151例,按照膈神经电刺激频率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A组(50例)进行吸气肌训练,B组(51例)进行吸气肌训练联合10 Hz膈神经电刺激,C组(50例)进行吸气肌训练联合30 Hz膈神经电刺激。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呼吸效率指标浅快呼吸指数(RSBI)、最大呼气压(MEP)、最大吸气压(MIP),呼吸肌表面肌电图指标呼吸肌肌力(RMS),腹肌功能指标腹横肌增厚率、下腹肌肌电均方根,膈肌活动度指标平静呼吸膈肌活动度(QDM)、用力呼吸膈肌活动度(FDM),运动耐力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6MWT),并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和改良Borg评分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呼吸困难情况。结果 治疗前三组FVC、FEV1、FEV1/FVC、RSBI、MEP、MIP、膈肌及腹横肌RMS、腹横肌增厚率、下腹肌肌电均方根、膈肌QDM及FDM、6MWT距离、SGRQ及改良Borg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FVC、FEV1、FEV1/FVC、MEP、MIP、膈肌及腹横肌RMS、腹横肌增厚率、下腹肌肌电均方根、膈肌QDM及FDM、6MWT距离明显高于治疗前,且C组高于B组和A组、B组高于A组,而三组RSBI、SGRQ及改良Borg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C组低于B组和A组、B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 Hz膈神经电刺激结合吸气肌训练可显著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增强膈肌活动度及运动耐力,且有利于优化呼吸肌功能,对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上海同仁医院康复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3624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285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