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成人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n diopter and related factors before and after cycloplegia in adults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机构: [1]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2]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3]南京211189,东南大学附属南京同仁医院眼科 [4]100191 北京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联合组建
出处:
ISSN:

关键词: 屈光度 中央角膜厚度 眼轴 前房深度 晶状体分级 成人

摘要:
目的 探讨成人睫状肌麻痹前后屈光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在中国河北省邯郸永年县进行眼科屈光检查710例(1410只眼)的资料.其中,男性364例(721只眼),女性346例(689只眼);年龄30~83岁,平均年龄(50.9±10.3)岁.采用自动电脑验光仪检测所有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后的屈光度.采用眼科A型超声检查所有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的眼部生物学参数.所有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后等效球镜(SE)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者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年龄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后SE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man plots进行评估.不同性别间睫状肌麻痹后SE与睫状肌麻痹前角膜曲率K值(K)、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睫状肌麻痹后中央角膜厚度(LT)、晶状体混浊程度(NO)、晶状体核的颜色(NC)、晶状体皮质(C)及晶状体后囊下混浊的程度(PSC)的比较,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各屈光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710例(1410只眼)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的平均SE为(-0.37±1.22)D,睫状肌麻痹后的平均SE为(0.13±1.11)D.经t检验,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5,P<0.05).Bland-Altman plots分析显示睫状肌麻痹后的SE发生远视漂移,且随年龄的增加该漂移逐渐减小.所有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的K值、CCT、ACD及AL,以及睫状肌麻痹后的LT、NO、NC、C及PSC分别为(44.02±1.51)D、(2.88±0.36)mm、(23.07±0.95)mm、(4.52±0.41)mm、(2.72±0.43)、(2.72±0.43)、(0.26±0.63)及(0.13±0.26).睫状肌麻痹后的LT、NO、NC、C与SE呈正相关.经Pearson相关分析,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13,0.11,0.11,0.07;P<0.05).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前的K值、ACD、AL及睫状肌麻痹后的PSC与SE呈负相关(r=-0.12,-0.17,-0.20,-0.13;P<0.05).近视眼与睫状肌麻痹前的AL、睫状肌麻痹后的NO、NC、C及PSC呈负相关.经Pearson相关分析,其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22,-0.15,-0.15,-0.14,-0.42;P<0.05).结论 受检者睫状肌麻痹后SE发生明显的远视漂移,且随年龄增加此现象逐渐减小.睫状肌麻痹前的K、ACD、AL,以及睫状肌麻痹后的LT、NO、NC、C和PSC均与SE相关,其中影响近视眼的因素有AL、NO、NC、C及PSC.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10004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2]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4]100191 北京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联合组建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3405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276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