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不同剂量的丙泊酚在大脑中的作用部位是不同的,本研究拟动态地观察丙泊酚在脑内的作用途径,进一步探索其镇静机制。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12例,男6例,女6例,年龄18~40岁,BMI 20~25 kg/m2,ASAⅠ级。在未输注丙泊酚状态下进行一次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RS-fMRI)扫描,然后设定丙泊酚初始效应室浓度(Ce)为0.5μg/ml,稳定5 min后完成一次RS-fMRI扫描。逐渐以0.5μg/ml的增幅递增,每个Ce下均完成一次RS-fMRI扫描,直到Ramsay评分达到6分。在全脑范围内进行局部一致性(ReHo)的对比分析。结果与清醒时比较,Ce 0.5μg/ml时小脑后叶、舌回、枕叶、颞叶等脑区ReHo值明显增加(P(0.05),前扣带回、中央前回、额叶等ReHo值明显降低(P(0.05)。与Ce 0.5μg/ml时比较,Ce 1.0μg/ml时额叶等脑区ReHo值明显增加(P(0.05),小脑后叶、海马旁回等ReHo值明显降低(P(0.05)。与Ce 1.0μg/ml时比较,Ce 1.5μg/ml时楔前叶、前扣带回、枕叶等脑区ReHo值明显增加(P(0.05),小脑前叶、梭状回、顶叶等ReHo值明显降低(P(0.05)。与Ce 1.5μg/ml时比较,Ce 2.0μg/ml时小脑前叶、小脑后叶、颞叶等脑区ReHo值明显增加(P(0.05),楔前叶、额叶、顶叶等ReHo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的作用部位广泛,包含皮层和皮层下中枢,表现为效应脑区分布和局部脑活动强度的动态变化。小脑、扣带回和楔前叶在丙泊酚镇静加深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