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不同院前干预救治模式对重症多发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re-hospital intervention of treatment modes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trauma

| 认领 | 导出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 中华系列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
出处:

关键词: 重症创伤 救治模式 多发伤 创伤严重度评分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院前救治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因严重创伤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患者相关资料[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25分]。以2010年1月1日为界,此后就诊于我院创伤患者采用的是本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急救模式分为研究组,而此日期以前是传统由120及999担任院前急救的急救模式则为对照组,采用创伤数据库记录创伤患者伤情、救治与结局信息,比较严重创伤救治效率和质量。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在急诊处理时间、住院时间、入住ICU率、住院前病死率、远期(6个月)致残率、并发症出现率等方面有所降低,分别为(78.23±21.57)min vs.(96.45±35.14)min,(23.55±12.46)d vs.(28.67±20.72)d,8.1%(18/222)vs.65.5%(114/174),13.3%(34/256)vs.21.6%(48/222),4.1%(9/222)vs.9.2%(16/174),8.1%(18/222)vs.18.4%(32/1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病死率方面,研究组也较对照组低,为8.1%(18/222)vs.12.6%(22/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受伤到医院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医院急诊医师随车出诊的"急救型"院前急救模式相对于常规采用的急救模式在提高多发严重创伤的救治成功率以及降低病死率方面有一定优势,是一种良好的备选急救模式。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急诊科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3549 今日访问量:2 总访问量:1284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