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部缺血性病变的继发性改变,属于难治性青光眼。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眼部的应用为NVG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应用方法和治疗效果仍在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和比较抗VEGF药物贝伐单抗球内注射后联合小梁切除术或睫状体光凝术治疗NVG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NVG的治疗策略。方法采用非随机分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的NVG患者23例23眼,根据采用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小梁切除术组9例9眼和睫状体光凝组14例14眼。所有患者确诊后先行贝伐单抗眼内注射,用胰岛素注射针头在角膜缘后4 mm处垂直眼球中心刺入眼内,前房穿刺放液50 μl后注射贝伐单抗50 μl(1.25 mg),然后各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的手术。分别于术后1周和3个月进行视力、眼压和治疗相关指标的检测,并观察各组术眼的并发症情况,对2个组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建立NVG的治疗流程。结果 2个组患眼的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小梁切除术组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的眼压分别为(43.4±6.2)、(15.6±3.0)和(19.7±3.2)mmHg(1 mmHg=0.133 kPa),睫状体光凝组为(42.8±4.9)、(25.4±7.5)和(23.3±6.6)mmHg,2个组注射药物前与抗青光眼术后不同时间点眼压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8.817,P(0.001;F时间=158.418,P(0.001;F交互作用=7.260,P=0.002)。各组内术后1周和3个月的眼压值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1周,睫状体光凝组术眼的眼压明显高于小梁切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3个月,2个组间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术后3个月,小梁切除术组视力下降者3眼,睫状体光凝组视力下降者9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睫状体光凝组患者贝伐单抗注射后与抗青光眼手术的间隔时间以及抗青光眼手术后与进一步眼底病治疗的间隔时间均明显长于小梁切除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2个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晚期NVG患者接受贝伐单抗注射后不能降低眼压,但可减少抗青光眼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贝伐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较贝伐单抗联合睫状体光凝术眼压降低更快,抗青光眼术前先进行贝伐单抗眼内注射可降低手术出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