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及其影响因素

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hei-ght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myopic eyes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机构: [1]100054,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 [2]100730,北京市,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
出处:
ISSN:

关键词: 角膜后表面高度 角膜后表面曲率 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 近视

摘要:
目的 探讨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青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按屈光度分为4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中心1.5 mm、2.5 mm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鼻侧的后表面高度及相对应的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进行测量.结果 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为(0.024±0.007) mm,多位于颞下(50%)、鼻下(16%)部位.后表面前突极值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最大点(49.75%)、最薄点(33.50%)、旁中心1.5 mm颞下(9.25%)和颞侧(8.00%).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3个点的后表面高度在不同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8、-0.138,P值分别为0.000、0.006);最薄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13,P值分别为0.000、0.024);中央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负相关(r值为-0.622,P值为0.000),与前表面曲率正相关(r值为0.105,P值为0.036).结论 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多位于颞下、鼻下部位,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最大点、最薄点和旁中心1.5 mm颞下、颞侧;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的后表面高度与近视程度无关;影响后表面高度的因素包括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和前表面曲率.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100054,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3710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289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