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头盔式眼球运动训练系统在眼眶骨折术后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行眼眶骨折修复术的患者40例(40只眼)。其中,男性25例(25只眼),女性15例(15只眼),年龄7~55岁,平均(26.4±12.8)岁。术后采用头盔式眼球运动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检查并记录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眼位、斜视度、静态立体视觉及动态立体视觉。以例数(眼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斜视度;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不同时间点的眼位偏斜率、静态立体视觉及动态立体视觉。结果本研究40例(40只眼)患者中眶下壁骨折者12例(12只眼),眶内壁骨折者6例(6只眼),眶内下壁骨折者19例(19只眼),眶外下壁骨折者1例(1只眼),多发性骨折者2例(2只眼)。术后1周,眼位偏斜者有22例(22只眼),占57.89%;术后1个月,眼位偏斜者有12例(12只眼),占35.29%;术后3个月,眼位偏斜者有3例(3只眼),占9.68%。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眼位的偏斜率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水平偏斜率、垂直偏斜率以及水平合并垂直偏斜率随时间变化均逐渐降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0,6.21,3.24;P(0.05)。水平偏斜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52,2.06;P(0.05)。垂直偏斜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2,3.42;P(0.05)。水平合并垂直偏斜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9,P(0.05)。水平斜视度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分别为(1.92±2.73)△、(1.29±2.24)△及(0.23±0.72)△。垂直斜视度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分别为(2.61±4.22)△、(0.74±1.76)△及(0.10±0.40)△。经混合效应模型比较,水平与垂直斜视度均随时间变化逐渐下降,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1,7.83;P(0.05)。水平斜视度与垂直斜视度术后1周与1个月和3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2.01,2.86,3.74;P(0.05)。术后1周,具备静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22例(22只眼),占56.41%;术后1个月,具备静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30例(30只眼),占81.08%;术后3个月,具备静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有34例(34只眼),占91.89%。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具备静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均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1,P(0.05)。术后1周与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3.82;P(0.05)。术后1周,具备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有29例(29只眼),占74.36%;术后1个月,具备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有34例(34只眼),占91.89%;术后3个月,具备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有36例(36只眼),占97.30%。经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比较,具备动态立体视觉功能的患者均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2,P(0.05)。术后1周与1个月及3个月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3.14;P(0.05)。结论眼眶骨折术后患者应用头盔式眼球运动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减少患者眼位偏斜度,助其恢复立体视觉,提高双眼视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