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文章类型: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案科,北京 100730
                                职能部门
                                病案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730
                                临床科室
                                内分泌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3]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北京 100730
                                研究所
                                糖尿病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核医学科,北京 100730
                                医技科室
                                核医学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730
                                医技科室
                                检验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门诊部,北京 100730
                                职能部门
                                门诊部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标志物
                    
                    
                        α1-微球蛋白
                    
                    
                        肾有效血浆流量
                    
                    
                        ROC 曲线下面积
                    
            
        
            
                
                    
                        
                        摘要:
                        
                            目的 探讨肾小管及肾小球相关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患者不同肾损伤阶段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于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的T2DM患者272例,完善临床生化指标及尿蛋白四项: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rinary 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 ACR)、α1-微球蛋白/肌酐(urinary α1-microglobulin to creatinine ratio, UA1CR)、免疫球蛋白G/肌酐(urinary immunoglobulin G to creatinine ratio, UIGG)、转铁蛋白/肌酐(urinary transferrin to creatinine ratio, UTRF);进行眼底照相、核医学99mTc-EC检测肾有效血浆流量(effective renal plasma flow, ERPF)和99mTc-DTPA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根据ACR和眼底检查结果分为4组:正常蛋白尿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132例,即对照组(ACR≤30 mg/g);正常蛋白尿合并DR 32例,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前期组;微量蛋白尿组78例(30<ACR≤300 mg/g)和大量蛋白尿组30例(ACR>300 mg/g)。比较四组间尿蛋白四项和ERPF、GFR的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上述各指标在不同肾损伤阶段的诊断价值。结果 尿蛋白四项和ERPF、GFR的水平在不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尿蛋白正常组中,DR组中肾小管功能标志物UA1CR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肾小球功能标志物ACR、UTRF和GFR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UIGG较对照组升高(P<0.01)。在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尿蛋白四项随肾损伤程度增加而增加,而ERPF和GFR随肾损伤程度增加而降低。ROC曲线分析显示,在尿蛋白排出正常的T2DM患者中合并DR组中肾小管功能标志物UA1CR和ERPF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68.2%(P<0.01)和60.5%(P<0.05),而肾小球功能标志物ACR和GFR的AUC均小于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四项及GFR在微量和大量蛋白尿组的AUC均大于60%(P<0.05),ERPF在大量蛋白尿组AUC为67.2%(P<0.05)。结论 T2DM极早期微血管改变即ACR正常仅有DR时,肾小管标志物UA1CR先于肾小球标志物ACR和GFR发生变化。肾损伤早期,肾小管标志物诊断效能优于肾小球;肾损伤后期,肾小球标志物诊断效能优于肾小管。提示DKD肾小管功能的改变可能早于肾小球。
                        
                     
                 
            
                    
                基金: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2024-3-1181),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与成果推广项目(Z221100007422065)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案科,北京 100730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730
                                
                                
                                    [3]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北京 100730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730
                            
                            
                                [3]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北京 100730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张琳,谢荣荣,杨芳远,等.肾小管及肾小球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肾损伤阶段诊断价值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4,45(03):429-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