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文章类型: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临床科室
眼科
眼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研究所
眼科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航天飞行相关神经-眼部综合征
特发性颅高压
眼颅压力
眼球运动
视神经蛛网膜下腔
视神经鞘压力
摘要:
目的 选取特发性颅高压患者作为航天飞行相关神经-眼部综合征的地面模型进行眼动操干预实验,探索眼球运动是否具有减小视神经蛛网膜下腔的作用。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3名特发性颅高压患者进行病史采集,收集全身基本情况数据,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血压,并进行基线数据采集,包括眼压(卧位)及经眶B超视神经鞘复合体图像采集。然后对受试者进行眼动操干预,并在干预后10 min、30 min及3 d后再次测量眼压(卧位),进行经眶B超视神经鞘复合体图像采集。结果 纳入的23名受试者平均年龄(29.58±11.25)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8.56±6.3)kg/m2,平均腰穿脑脊液压力为(310.25±20.78)mm H2O。受试者在眼动操干预前及干预后各时间点眼压无明显改变(P=1.000);球后3 mm及5 mm处视神经直径无明显改变(P=1.000)。球后5 mm处视神经鞘直径、球后3 mm及5 mm处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宽度及球后3~5 mm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面积在进行10 min眼动操及30 min眼动操后减小,进行3 d眼动操后回到基线水平,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与基线值相比,进行30 min眼动操后球后5 mm处视神经鞘直径减小0.33 mm[95%CI(0.034,0.624),P=0.02],球后3 mm及5 mm处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宽度分别减小0.2 mm[95%CI(-0.037,0.452),P=0.034]、0.29 mm[95%CI(-0.265,0.344),P=0.01],球后3~5 mm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面积减小0.21 mm2[95%CI(0.155,0.762),P=0.02]。结论 本研究初步提出了一种可以使球后视神经蛛网膜下腔间隙减小的眼球运动方法(眼动操),包括眼球运动的方向、时间、节奏及频率,发现通过一定时间有规律的眼球运动可以使视神经鞘发生形变,挤压球后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并使其间隙变窄,随着眼动操运动时间、次数增加,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宽度或面积减小的幅度增大,但眼动操不能长时间维持视神经鞘的形变量,一定时间之后,视神经鞘间隙恢复到基线水平。
基金: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医学实验领域项目(ES-2-NO.0037,HYZHXM01014;ES-2-NO.0040,HYZHXM01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82130029,82301196,8230040472)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眼科学与视觉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傅楹迪,谢媛,邵雅琪,等.眼球运动对特发性颅高压视神经蛛网膜下腔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25,36(0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