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微孢子虫角膜炎临床诊疗观察

Obseratio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icrosporidial keratitis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Pubmed体系: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中华系列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
出处:
ISSN:

关键词: 角膜炎 微孢子目 细胞培养技术 活体显微镜检查 动物传染病

摘要:
目的:探讨微孢子虫角膜炎(MK)的临床及病原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3年6月至2025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微孢子虫角膜炎患者资料,包括危险因素、确诊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及治愈时间;实验室除常规微生物刮片细胞学检查外,对标本进行体外细胞(Vero细胞)培养、分离、鉴定,以及角膜病灶分泌物和可疑感染源鹦鹉的粪便的微孢子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序比对、菌种鉴定等,以明确感染来源。结果:共纳入患者10例(12只眼),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36岁。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鹦鹉接触(8/10)、植物外伤(1/10)、泥土外伤(1/10)。症状出现到确诊的时间中位数为12.5 d,就诊时最佳矫正视力<0.5者有2只眼,≥0.5者10只眼。典型临床表现:结膜滤泡反应,角膜表层散在、多灶性、点簇状略隆起的上皮病变,荧光素染色(+);累及角膜基质层时,表现为角膜上皮假树枝样缺损,弥漫性角膜基质浸润和水肿,角膜新生血管生长,角膜后沉积物+。10例(12只眼)患者刮片细胞学均检测出微孢子虫的孢子体,Vero细胞培养微孢子虫阳性4只眼,PCR扩增均为阳性。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角膜上皮层内散在高反光点状结构,上皮细胞中央虫蚀样外观,破坏的上皮细胞聚集呈玫瑰花状结构。累及基质层时,见基质层大量密集排列的点簇状结构。9例上皮性微孢子虫角膜炎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后均临床痊愈,治疗时间的中位数为21 d。结论:微孢子虫角膜炎表现为上皮性和基质性角膜炎两种类型,前者预后良好;鹦鹉接触和外伤是其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Vero细胞可用于微孢子虫的分离培养;典型的临床体征、角膜刮片微生物学及PCR检查是诊断微孢子虫角膜炎的主要方法。

基金:
语种:
PubmedID: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8508 今日访问量:5 总访问量:1589 更新日期:2025-09-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