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面神经核内塑形变化在面瘫后遗症发生中的作用

OBSERVATION OF THE ROLE OF FACIAL NUCLEUS REMODELING IN THE GENESIS OF POST-PALSY SEQUELA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机构: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面瘫 运动神经元 塑形 联带运动 尼氏染色 逆行示踪标记 透射电镜 大鼠

摘要:
目的 观察外伤性面瘫后,面神经核内运动神经元的定位分布与轴索再生变化,探讨其在面瘫后遗症联带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大鼠32只,面神经断伤吻合建立面瘫模型,采用尼氏染色与神经逆行荧光示踪技术,观察面瘫60d后健患两侧面神经核内运动神经元的定位分布与轴索再生变化,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面瘫后90d时面神经核内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1.面瘫后健患两侧尼氏染色神经元的数量及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仅有神经元分布区域的缩小趋势,尼氏染色与超微观察均未发现面神经核内运动神经元有坏死与凋亡样改变.但患侧代表轴索成功再生的荧光金(FG)标记神经元数目较健侧明显减少(P(0.05),提示核内存在未被FG逆行标记但被尼氏染色的未达靶神经元.2.面神经颞支与颊支的荧光红(FR)与FG逆行示踪发现,面神经核颊支支配区内错位分布支配颞支的神经元,患侧的错位神经元比例较健侧增加(P(0.05).同时,患侧面神经核内还出现代表轴索芽生,同时支配颞颊支的荧光双标神经元.结论 外伤性面瘫后面神经核内的塑形中,除轴索芽生与迷向再生影响瘫后功能恢复外,核内还存在未成功再生的面运动神经元,其在面瘫后遗症联带发生中的作用也值得深入研究.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8517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589 更新日期:2025-09-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