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院内死亡的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100176
出处: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模型 预测

摘要:
目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院内死亡的预测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验证,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22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治疗的276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根据病人院内转归分为死亡组(96例)和存活组(180例)。通过电子病历系统(EMR)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基于筛选的变量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验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院内死亡预测模型的区分度。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年龄>75岁、高脂血症、前壁梗死、三支病变血管比例及血肌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乳酸、C反应蛋白(CRP)、发病至入院时间均高于存活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乳酸>5 mmol/L、LVEF<40%、RDW>16%是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TIMI血流3级是保护因素。ROC曲线显示,内部验证时模型识别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9,敏感度为85.42%,特异度为76.67%;外部验证时,AUC为0.839,敏感度为77.50%,特异度为73.68%。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院内死亡风险较高,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性能强、临床适应度高,可高效地进行风险筛查和疾病管理。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100176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3402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276 更新日期:2025-04-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