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慢性鼻窦炎(CRS)骨质重塑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以“慢性鼻窦炎”“骨质重塑”“骨炎”“骨髓炎”“骨质增生”“新成骨”“骨形成”或“chronic rhinosinusitis”“bone remodeling” “osteitis”“osteomyelitis”“bone hyperplasia”“new bone formation”“ossification”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1992年1月—2024年6月发表的有关CRS骨质重塑的文献258篇,排除内容不符、证据等级较低及重复的文献,最终纳入45篇文献。从CRS骨质重塑的发生机制、组织病理学、影像学诊断、治疗,以及骨质重塑对CRS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汇总。结果:CRS骨质重塑的发生机制包括破骨细胞介导对骨质的清除和成骨细胞介导对骨质的取代过程,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受多种因素影响。组织病理学证实了CRS骨质重塑的存在,但确切的病理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CT能够显示骨质结构细节及密度差别,在诊断CRS骨质重塑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影像分级评价系统已逐渐完善,但仍缺乏标准化和统一性。对于CRS骨质重塑的治疗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仍是手术切除。骨质重塑对CRS的转归及预后有显著的影响。结论:CRS骨质重塑的概念还较新,尽管研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目前对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发展规律仍不清楚,影像学评估方法和标准也尚未统一。随着近年来CT影像评估系统的提出,CRS骨质重塑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检测模型也将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