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蛇毒纤溶酶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 on snake-venom fibrinogenase inducing 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E ◇ 中华系列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病理科 [3]河南省眼科研究所
出处:
ISSN:

关键词: 玻璃体腔注射 蛇毒纤溶酶 玻璃体后脱离 视网膜形态学

摘要:
目的 观察蛇毒纤溶酶是否可以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PVD),并评价其对视网膜的毒性作用.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新西兰白兔分为A、B、C、D组,每组6只.左眼玻璃体腔注射0.1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右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入1 000U/mL(商品单位)的蛇毒纤溶酶0.04、0.05、0.08、0.1mL,术后1、3、7d通过裂隙灯、间接检眼镜检查,观察眼前后节的变化.术后7d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药物注入后是否诱发PVD,并评价其对视网膜结构的影响.结果 术后7d对照眼无PVD形成,光学显微镜下见各实验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部分性PVD形成.A、B、C组的视网膜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改变;D组可见局限性视网膜内界膜溶解破坏,局部视网膜隆起变薄及脉络膜下渗出的毒性改变.A组和D组的扫描电镜结果与光学显微镜一致.随着玻璃体腔蛇毒纤溶酶注射剂量的增加,玻璃体液化程度加大,PVD的范围也加大.结论 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适当剂量的蛇毒纤溶酶,在术后7d可以诱导部分性PVD的形成,且视网膜形态无明显改变.大剂量应用时可见视网膜结构的毒性改变.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21193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1219 更新日期:2025-01-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2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技术支持: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1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