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正常额隐窝区域的CT影像学特征,加深对额隐窝区域部分重要解剖标志的认识.方法 选择49例(98侧)无额窦疾病症状且额隐窝区域无病变表现的患者,对头部行16排螺旋CT扫描(螺距0.562,扫描层厚0.625 mm,层距0.3 mm),然后在图像工作站上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水平位图像重建(层厚0.625 mm,窗宽+2000 HU,窗位+200 HU).观察CT影像上鼻丘气房、钩突上端附着点、终末隐窝、额气房、筛泡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内间隔气房等解剖标志的出现比率.结果 鼻丘气房的出现率为94%(92/98).钩突前上部参与构成鼻丘气房的内壁、上壁、下壁和后壁,后上部向上可有单一附着点(65%,64/98)或两个附着点(35%,34/98).钩突后上端的单一附着点主要位于眶纸板(53%,52/98),也可附着于中鼻甲(9%)或颅底(3%).钩突后上部的两个附着点主要附着于眶纸板和颅底(24%),也可附着于眶纸板和中鼻甲(10%),仅1侧(1%)附着于颅底和中鼻甲.87%(85/98)的钩突后上端在眶纸板上有附着点,与眶纸板接合部的下方形成终末隐窝.额气房的出现率为33%(32/98),其中Ⅰ型最多见(23%)、Ⅱ型(2%)和Ⅲ型(7%)少见,未见Ⅳ型额气房.筛泡上气房、额泡气房和额窦间隔气房的出现率分别为31%、7%和14%.结论多排螺旋CT实现了单次扫描、多平面(多角度)、多参数重复成像,为有效地辨认额隐窝区域复杂的局部解剖特征提供了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