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对容积CT采集的钩突上段及其邻近结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钩突上段的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200侧)受检者,采用64层螺旋CT高分辨力(HRCT)扫描,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技术获得连续的标准化图像进行影像学观察。结果钩突上段不同附着位置发生率由多到少依次为:眶内壁+中鼻甲32.5%;眶内壁+颅底21.5%;眶内壁+中鼻甲+颅底21.5%;眶内壁18.5%;中鼻甲2.0%;颅底2.0%;颅底+中鼻甲2.0%。200侧中,钩突上段与眶内壁可有03个附着点,其中与眶内壁有1个附着点的发生率最高,为44.5%。200侧中,171侧(85.5%)额窦引流到中鼻道,29侧(14.5%)额窦引流到筛漏斗。钩突上段与眶内壁的附着点参与构成鼻丘气房(agger nasi cell,AN),200侧中,188侧(94.0%)存在AN,其中110侧(58.5%)额窦引流至AN内侧;55侧(27.1%)额窦引流至AN后方;27侧(14.4%)额窦引流至AN后内方。结论 HRCT及MPR技术能够清晰的显示钩突上段及其变异的个体化影像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