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兔眼外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后3个月的神经末梢萌芽、运动终板及肌纤维的变化,从神经再生方面探讨BTX的作用规律.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10只新西兰大白兔.方法 10只白兔,在双眼8条眼外肌肌腹各注射BTXA 2.5U,在注射0、2、4、6、8、12周时各取一条眼外肌,共60条作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化染色显示运动终板、肌纤维,用Bielschowsky银染法显示神经末梢萌芽.主要指标 有萌芽终板数/总终板数;萌芽平均总长度/有萌芽终板数;运动终板的灰度值、面积;肌纤维直径.结果 眼外肌的运动终板中,有萌芽终板数/总终板数、萌芽平均总长度/有萌芽终板数在2周(84.04±3.56,170.71±46.83)和4周(91.52±4.13,162.11±56.19)时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降低,到12周时降到最低(19.53±4.00,40.46±6.47),但仍稍高于正常值.运动终板的灰度值、面积及肌纤维直径亦出现此规律.结论 注射BTXA后的神经末梢萌芽和运动终板的变化在2~4周时最为明显,之后逐渐降低,与临床上观察到的肉毒毒素作用规律相符,为研究肉毒毒素引起的肌麻痹的恢复过程提供一种新的观察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