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使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技术动态观察巩膜放射敷贴治疗前后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密度的变化情况,探索放射性视网膜病变(RR)发生前的眼部血流变化情况。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 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并进行碘125(125I)巩膜放射敷贴治疗的患者30例。方法患者在进行125I巩膜放射敷贴治疗前,及治疗后取出敷贴器后1天,敷贴治疗后1、3、6、12个月进行OCTA检查。观察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变化,并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视力与OCTA测量指标的相关性。主要指标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周围浅层视网膜及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FD-300血流密度,FD-300长度密度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结果敷贴治疗前,与对侧未受累眼相比,脉络膜黑色素瘤患眼的黄斑区视网膜明显增厚(P=0.004),中心凹周围浅层(P=0.05)和深层视网膜(P(0.001)血流密度均有所降低,FAZ面积降低(P=0.002),FD-300血流密度(P(0.001)、FD-300长度密度(P=0.042)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P=0.001)均显著降低。12个月随访期间,随时间延长,FD-300血流密度(P(0.001)和长度密度(P=0.007)逐渐降低。随着时间延长,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逐渐降低,而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巩膜放射敷贴治疗前,患眼视力与肿瘤距视盘距离(P=0.006)和距黄斑距离(P=0.021)显著相关,即距离视盘和黄斑越远,视力越好。巩膜放射敷贴治疗后1个月,在矫正了年龄和肿瘤距视盘距离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与黄斑中心厚度(CMT)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巩膜放射敷贴治疗以前就已经发生了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的改变,敷贴治疗后随着时间延长,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逐渐降低。RR发生前就已经存在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这对于RR的诊断和治疗时机选择提供新的依据。(眼科,2021,30: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