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期刊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中华系列
文章类型: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73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医技科室
放射科
出处: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27(1):1-7.
ISSN:
2095-7041
关键词:
鼻骨
鼻骨孔
鼻颌缝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多平面重建
容积再现
摘要:
目的:探讨易与骨折混淆的鼻骨末端、鼻骨孔、鼻骨其他孔和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资料库1 600例成人正常鼻骨影像资料,其中男800例、女800例,年龄18~80岁。采用MSCT薄层扫描,利用标准算法的原始图像重建出容积再现(VR)图像,分析鼻骨末端形态8种类型(M型、左侧缺损型、右侧缺损型、拱型、V型、倒V型、锯齿型、平坦型)的占比;利用骨算法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重建出平行于硬腭的横断面和平行于鼻骨的冠状面图像,对鼻骨末端形态、鼻骨孔、鼻骨其他孔和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进行侧别、性别间对比分析;将鼻骨划分为6个象限,分析鼻骨孔、鼻骨其他孔的位置占比。结果:(1)鼻骨末端形态最常见的3种类型依次是M型[男60.00%(480/800)、女48.75%(390/800)]、锯齿型[男12.75%(102/800)、女14.13%(113/800)]和左侧缺损型[男7.63%(61/800)、女11.13%(89/800)],其中M型和左侧缺损型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其余6种类型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 > 0.05)。(2)鼻骨孔出现率为59.93%(959/1 600,例),共1 683孔,其中男性为67.25%(538/800)、963孔,女性为52.63%(421/800)、720孔,男性鼻骨孔出现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5.63,
P<0.001);左侧为53.25%(852/1 600)、右侧为51.94%(831/1 600),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1.44,
P=0.230)。鼻骨孔以前中象限最多见,男性为67.49%(650/963)、女性为69.86%(503/720)。(3)鼻骨其他孔总出现率为23.13%(370/1 600)、共506孔,男性为31.13%(249/800)、女性为15.13%(121/800),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7.60,
P < 0.001);左侧为14.88%(238/1 600)、右侧为16.06%(257/1 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86,
P=0.353)。鼻骨其他孔最常见于前上象限,男性为34.49%(119/345)、女性为26.08%(42/161)。(4)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总出现率为39.68%(635/1 600),男性为58.38%(467/800)、女性为21.00%(16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33.43,
P<0.001);左侧为34.75%(556/1 600),右侧为33.25%(532/1 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80,
P=0.370)。
结论:通过MSCT的MPR和VR技术可以提高对鼻骨末端、鼻骨孔、鼻骨其他孔和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的影像特征的识别。
基金:
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开放基金资助课题(2018KFKT05);北京市 医院管理局临床医学发展专项(ZYLX201704);北京市医院管理管理中心“登峰”计划专项(DFL20190203)
第一作者:
陶建华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730
通讯作者:
鲜军舫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陶建华,曲晓霞,张怀宇,等.成人鼻骨末端、鼻骨孔、鼻骨其他孔及咬合缝间骨型鼻颌缝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附1 600例分析[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2,2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