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定量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接受上气道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前后睡眠结构的变化。方法 对2018年7月~2020年6月以睡眠打鼾为主要症状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经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为OSAS的成年患者,完成人体学特征采集,并在1个月内再次于我院睡眠监测中心接受标准整夜人工压力滴定。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进行分组:轻中度组(AHI≤30次/h),重度组(30次/h<AHI≤60次/h),极重度组(AHI>60次/h),比较各组间临床特征、睡眠结构,比较CPAP治疗前后睡眠结构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93例患者,男82例(88.2%,82/93),女11例(11.8%,11/93),年龄18~80(44.3±13.8)岁,体质量指数(BMI)21.8~43.8(30.5±4.8)kg/m~2,AHI 11.0~130.8(70.7±24.2)次/h。轻中度组6例(6.5%,6/93),重度组22例(23.7%,22/93),极重度组65例(69.9%,65/93),三组间觉醒指数(AI)分别为(8.3±4.7)次/h、(24.3±15.3)次/h、(54.8±25.7)次/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85,P=0.000);三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N3期)分别为(3.1±3.4)%、(2.7±5.6)%、(0.2±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30,P=0.000)。CPAP治疗前和治疗后,AI分别为(45.3±27.8)次/h、(2.4±2.7)次/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90,P=0.000),一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N1期)分别为(18.7±15.0)%、(8.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1,P=0.000),二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N2期)分别为(62.4±13.1)%、(58.2±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9,P=0.011),N3期分别为(0.94±3.1)%、(6.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48,P=0.000)、快速动眼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REM期)分别为(18.0±6.8)%、(26.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83,P=0.000)。结论 OSAS患者经过CPAP治疗,能够增加深睡眠、明显改善睡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