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Pubmed体系: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 中华系列
文章类型:
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730
临床科室
麻醉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麻醉和镇痛
终末期头颈部癌症
开腹胃造瘘
多模式镇痛
腹壁神经阻滞
摘要:
目的:评估多模式镇痛在终末期头颈部癌症患者开腹胃造瘘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择2023年6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开腹胃造瘘手术的终末期头颈部癌症患者50例,根据不同麻醉方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局部麻醉组,每组 25 例。多模式镇痛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腹壁神经阻滞(腹直肌鞘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静脉注射羟考酮+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和地塞米松;局部麻醉组采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中疼痛数字等级量表(NRS)评分>3分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各时间点[麻醉前(T0)、切皮时(T1)、手术开始后10 min(T2)、牵拉胃体时(T3)和手术结束时(T4)]NRS评分、血流动力学情况[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患者满意度评分及术后24 h内静息及活动状态(咳嗽时)的NRS评分。结果:多模式镇痛组男21例,女4例,年龄(61.4±9.9)岁;局部麻醉组男19例,女6例,年龄(58.6±10.8)岁。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术中NRS评分>3分的发生率以及补救镇痛发生率均为12.0%(3/25),均低于局部麻醉组的60.0%(1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多模式镇痛组T3时刻的NRS评分[
M(
Q1,
Q3)]为2(2,3)分,低于局部麻醉组的5(3,6)分(
P<0.05)。多模式镇痛组术中MAP和HR的变异性均低于局部麻醉组(均
P<0.05)。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术中心动过速、手术牵拉反应和恶心发生率均低于局部麻醉组(均
P<0.05)。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9.25±0.71)分,高于局部麻醉组的(7.33±0.87)分(
P<0.001)。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术后24 h内活动状态(咳嗽时)NRS评分为(2.36±0.75)分,低于局部麻醉组的(3.03±0.81)分(
P=0.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尿潴留、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与局部麻醉相比,多模式镇痛策略在终末期头颈部癌症患者开腹胃造瘘手术中可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和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中不良反应更少。
基金: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登峰计划(DFL20220203)
PubmedID: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机构: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730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胡春华,陈一萌,吴黎黎,等.多模式镇痛在终末期头颈部癌症患者开腹胃造瘘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25):2323-2329.